国家开放大学大作业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形考任务123456

本文包含: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1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3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4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5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6答案
------------------------

形考任务一

讨论学习老舍戏剧的体会。

讨论题目(二选一):

1.老舍的《茶馆》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①的确如此,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正如作者所云:“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②老舍抓住这一典型环境,采用“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是怎样活着和怎样死去的,折射出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进而表现出整个社会的动荡变迁。老舍作为一个戏剧家,他的尝试是成功的,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三幕历史剧《茶馆》就犹如三组风俗画,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如何来欣赏《茶馆》这种“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呢?在这里,笔者就把《茶馆》第二幕与《雷雨》第二幕从人物多少及关系、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语段意义分析等几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窥一斑而知全貌。
2.老舍的《茶馆》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剧本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也被设计的极具特色,老舍根据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给他们设定了具有他们性格特征的语言风格,这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掌柜王利发,他的语言是周到、谦恭的,和社会各界人打交道都能对答如流,既显示出他的身份,也更反映出他处事圆滑的特点;茶馆的常客常四爷的语言是豪爽耿直的,符合了他正直、豪爽的性格特点,这些具有性格特征的语言风格也表现出老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所以,具有人物特色的语言风格使剧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特色。

形考任务四

论学习余华小说的体会。

讨论题目(二选一):
你喜欢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哪篇作品?为什么?
答:喜欢《世事如烟》,因为《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小说的基调阴沉,节奏飘忽,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诡异多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每夜与她十七岁的孙子同床共枕,后来竟然怀了孕,但是她不知道怀得究竟是她的女儿还是重孙;生养了五个儿,已经被他卖掉了四个,正盘算着如何将他最出色的小女儿---十六岁的少女卖一个好价钱;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坚信自己的高寿是建立在自己晚辈们的短寿基础之上,其中包括他的五个先后死去的子女,为了继续他的寿命,他不惜一切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花季少女因此而死。
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余华仿佛带我们走进一个暴力和丑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霉臭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边的死亡阴霾。整篇小说阴风惨惨、鬼气逼人。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离。
你喜欢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哪部长篇小说?为什么?
答:喜欢《在细雨中呼喊》,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特的阐释,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实而准确地展现着"文化荒原"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整部作品的基调黯淡而带着沉重的忧伤。看客身份出现的孙光林,又增加了社会的冷漠,死亡,绝望。作品的主人公孙光林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之中,六岁就被送到一个阴阳失调的军人家中收养,奄奄一息的养母和体壮如牛的养父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极度压抑的养父因为婚外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养母离家出走,孙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命运,在极度恐惧之中,十二岁的他又回到南门。作品在绝望的气息中,遍布对死亡的描述。
《在细雨中呼喊》要表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绝望、幻灭、孤独与忧伤,而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并在象征的层面上,映射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以及个体在世存在之必然状况。余华虽然借助自言自语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短暂平静,但弥漫于整个小说中的却仍是无所不在的心灵张力,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作品丰富和复杂,若隐若现的多重主题,共同构筑成为一个庞杂的迷宫世界,每一个主题限于小说的结构都无法展开,但又都给予了人们以饱满丰富的想象空间。

形考任务二

形考2、3、5、6的客观题是随机的,请使用题目关键词查找(或按Ctrl+F输入题目中的关键词,不要复制整个题目,不要复制空格,复制连续的几个字就行)

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

答案《登记》

2.《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答案王金生

3.《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答案梁三老汉

4.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答案《邪不压正》

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答案《登记》

6.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

答案王玉生

7.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

答案周立波

8.《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等。

答案李月辉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等。

答案《山乡巨变》

10.《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

答案梁生宝

1.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等。

答案《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

2.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等。

答案《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

3.“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答案束为,马烽,西戎

4.“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答案从维熙,刘绍棠,房树民,韩映山

5.“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答案韩少功,周健明,古华

6.《三里湾》中热衷于个人致富的人物主要有()等。

答案“糊涂涂”,“常有理”,范登高

7.《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等。

答案黎老东,小满儿,傅老刚

8.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等。

答案小满儿,双眉,妞儿

9.《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等。

答案李月辉,刘雨生

10.《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答案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1.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答案孙犁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派”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答案茶子花

3.“山药蛋派”又称“派”和“火花派”。

答案山西

4.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会议”。

答案大连

5.《》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答案三里湾

6.《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答案小满

7.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答案周立波

8.《》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暴风骤雨

9.《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

答案梁三老汉

10.“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有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

的《艳阳天》等。

答案浩然

1.“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

答案《林海雪原》

2.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答案《红旗谱》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答案林震

4.《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

答案张思远

5.王蒙12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

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王蒙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公钟亦成15岁投身革命的中篇小说是()。

答案《布礼》

7.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主要有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等。

答案《芙蓉镇》

8.《白鹿原》的作者是()。

答案陈忠实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等。

答案《我是太阳》

10.作家以自己爷爷、红军时期中共特科成员项与年的生命历程为素材,具有鲜明纪实色彩的作品是()。

答案《英雄无语》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等。

答案《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答案古华的《芙蓉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炜的《古船》

3.《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等。

答案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

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主要有()等。

答案王清泉,韩常新,刘世吾

5.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等。

答案《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等。

答案林震,钟亦成,钱文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等。

答案刘世吾,张思远,犁原

8.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等。

答案《芙蓉镇》,《古船》,《白鹿原》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等。

答案邓一光的《我是太阳》,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

10.石光荣、李云龙、梁大牙等形象出自长篇小说()等。

答案《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的《林海雪原》等。

答案曲波

2.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孙犁的《风云初记》、的《三家巷》等。

答案欧阳山

3.《》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答案红旗谱

4.在《》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答案三家巷

5.《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答案丁玲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答案布礼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答案蝴蝶

8.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答案张炜

9.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答案王安忆

10.以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答案邓一光

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

答案《茶馆》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

答案赖声川

有研究者认为剧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对自身甚或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将戏剧台词艺术的文学性推向了令人瞩目的高峰的话剧是()。

答案《关汉卿》

曾以《骆驼祥子》《月芽儿》《四世同堂》等小说闻名于世的戏剧家是()。

答案老舍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作品的主人公“裕泰大茶馆”老板是()。

答案王利发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答案《沙家浜》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红色娘子军》和()。

答案《白毛女》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

答案《绝对信号》

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的实验话剧是()。

答案《绝对信号》

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

答案《天下第一楼》

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等。

答案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答案黑子,蜜蜂,小号

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创作有()。

答案《蔡文姬》,《茶馆》,《关汉卿》,《胆剑篇》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等。

答案《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老舍在1949年从美国归来到“文革”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主要有()等。

答案《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

《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

答案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

《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答案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

答案《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京剧包括《红灯记》《沙家浜》()等。

答案《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

答案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

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答案夏衍

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答案廖一梅

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

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答案田汉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答案白毛女

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

答案林海雪原

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答案高行健

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答案魏明伦

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黄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答案孟京辉

除了话剧创作外,还创作有影视作品《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创业玩家》《香港故事》《新白娘子传奇》等。

答案何冀平

《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的一段兴衰史。

答案福聚德

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等。

答案《草木篇》

艾青把自己复出后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命名为()。

答案《归来的歌》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

答案《今天》

1980年,《福建文学》开辟了“新诗创作问题”专栏,主要讨论对象是()。

答案舒婷

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

答案蔡其矫

将形象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直抒胸臆,从内心和世界和精神状态多方面去思考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展现出“战士诗人”独特风采的诗人是()。

答案郭小川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

答案北岛

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作者是()。

答案谢冕

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创作了《亚洲铜》《五月的麦地》《土地》《太阳》等作品的诗人是()。

答案海子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

答案《土地》

开国之初,最先出现的歌唱新中国、歌唱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的颂歌,主要有()等。

答案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等。

答案李季的《杨高传》,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

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主要有()等。

答案绿原、牛汉,曾卓、罗洛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等。

答案食指,北岛,舒婷,顾城

20世纪90年代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种较为沉寂的状态,但仍在坚守诗歌创作领地的仍然有()等。

答案于坚,西川,臧棣

受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刻影响的中国诗人主要有()等。

答案郭沫若,艾青,蔡其矫

《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崛起的诗群》这三篇文章被称为“三个崛起”,它们的作者是()。

答案谢冕,孙绍振,徐敬亚

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

答案《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著名的“朦胧诗”主要有()等。

答案《回答》,《履历》,《古寺》

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等。

答案雅斯贝斯,尼采,海德格尔

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答案胡风

蔡其矫的《生活的歌》、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6答案币,请先
本文隐藏(剩余)内容登录购买后显示, 常见问题」或「点此联系我们
如果不显示购买按钮,请复制本页网址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2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